沒有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作為制度約束和技術支持,“車貸險”危機四伏——信用風險危及汽車消費。
近日,一度紅火的車貸險從“肥肉”變成了“雞肋”,國內很多城市的保險分公司開始收縮甚至停辦這項業(yè)務,令銀行和買車者措手不及。
是高風險讓保險公司卻步。車貸險是購車人在申請銀行貸款時必須購買的保險。根據規(guī)定,保險公司負責對貸款申請人進行信用調查,調查結論將被銀行視為發(fā)放貸款的重要依據。借款人向保險公司交納貸款保證保險金,萬一無力還貸,銀行的損失將由保險公司承擔。據了解,目前汽車消費信貸業(yè)務中,有大約30%的借款人沒有按時還貸。廣州保險同業(yè)公會今年第一季度的統計數據顯示,廣州地區(qū)各財險公司車貸險平均賠付率高達135.57%!
從國外的實踐看,車貸險是一項成熟業(yè)務,可它為什么在中國遭遇“滑鐵盧”?
管理上存在疏漏。雖然央行早已叫!傲闶赘丁保员徊簧俳涗N商鉆了空子。標價10萬元的轎車,在貸款協議上寫“首付4萬,貸款6萬”,其實這輛車只賣6萬!傲闶赘丁蓖ㄟ^這種方式大行其道。
銀行審貸不夠嚴格。在審貸時忽視了對借款人信用狀況的認真審核。
保險公司核保程序不規(guī)范。保險公司在簽發(fā)保單前必須對投保人的資信情況作全面詳實的調查,這是控制風險的關鍵。但由于保險公司缺少可以信賴的個人信用評估結果,或者由于一些承保員對借款人信用審查流于形式,接下了大量達不到要求的保單,導致風險控制失效。
總之,沒有個人信用評價體系作為制度約束和技術支持,車貸險終于走向了危崖。
信用是市場經濟的靈魂,它離不開道德規(guī)范,更需要制度的約束和科學的支撐。個人信用危機不光是車貸險以及保險公司的殺手,如果任其蔓延到更多行業(yè),它會像強酸一樣,腐蝕掉我們更多的真金白銀。
車貸險陷入困境的事實再一次提醒有關管理部門,應盡快整合目前社會上各種資源,構建科學、權威的個人信用評價體系。這對發(fā)展包括汽車信貸在內的各種信用消費,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擴大內需、促進經濟發(fā)展,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
眼下汽車信用消費的市場需求如火如荼,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又非一日之功,車貸險到底該何去何從?各經營主體應該深刻反思,拿出改進辦法。據悉,車貸險“結冰”后,一些銀行對汽車信貸的政策已作了調整:要求申貸人的資料更詳細,提高首付款比例,擔保條件更加嚴格。這雖然離完善的信用評估工作還相去甚遠,但畢竟向前走了一步。已經吃了苦頭的保險公司,更應該加強風險管理,完善車貸險的相關制度,將消費者的失信風險控制在最小。如加強內部管理,杜絕盲目追求保費、忽視潛在風險的短期行為,防止出現明知故犯的“敗家子兒”;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加強對貸款人的信用調查;規(guī)范履約協議,不能將保險責任無限擴大;加強對“高風險”客戶的管理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