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直播|揭秘全新一代漢蘭達拆解全過程
本次漢蘭達(詢底價|查參配)拆解直播時間將從2月22日-24日,主要從車輛的被動安全和車身用料兩大方面進行揭秘,看看全新漢蘭達在車輛的被動安全以及車身用料上有哪些值得稱贊的地方,以及會不會有尷尬之處呢?
(直播內容將以倒序方式在下文放出)
新一代漢蘭達的拆解工作已經全部完成,歷時三天把參加完40%偏置碰撞項目的漢蘭達進行了更為全面的解讀,從中我們也發(fā)現了不少亮點,也看到了不少遺憾。在側面碰撞項目中還獲得了滿分,這些都是TNGA架構安全優(yōu)勢的直觀體現。
而漢蘭達在正面40%可變形重疊壁障碰撞項目中的成績不是特別理想,希望漢蘭達在后續(xù)的開放或者改進過程中不斷的去彌補這一短板。接下來,我們還會帶來包括圖文、視頻、短視頻等精彩的內容呈現,敬請期待一下。
當然今天的直播活動也同樣不能錯過,我們邀請到了中汽中心的工程師為我們帶來更為專業(yè)的講解,歡迎各位網友積極的參與互動。
在車身用料方面,車輛防火墻內側以及整個下底板都使用了廢紡氈,也就是大家俗稱的回收棉材質,并不是所謂的“黑心棉”。這種材料主要是用回收衣物粉碎壓制而成,只要回收的材料符合要求,那么制造出來的產品大家就不用過度的擔心。
只是漢蘭達作為一款30萬元級別的中大型SUV,它理應使用更好的隔音材料。但是車廂地板上的止振板覆蓋面積還是比較大的,理論上對地板振動有明顯的抑制效果。
當我們把漢蘭達的車門外板切割之后,可以清晰看到車門的內部結構,前門下方使用了比較常見的圓柱形防撞梁,上方則采用了一根弓形的加強筋,以一個相對平直的角度進行布置。
后門同樣使用了圓柱形的下防撞梁,而上方的兩根加強筋也有了較為明顯的強化,相對于前門的結構強度會更加出色。
此外,車門內部的加強結構與A、B、C柱,以及門檻梁一起構建了側面的承載結構,保證側面受撞擊時的抵御能力和碰撞力迅速傳遞。漢蘭達在側面碰撞試驗中也獲得了滿分的成績,讓我們看到包括多根縱梁在內的車身結構,起到了足夠的安全防護。
但是,我們也看到車門內并沒有明顯的隔音措施,想必整體的隔音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
我們再來聊一下網友最為關注的前后防撞梁材質,前防撞梁依舊為鋁合金的材料,而后防撞梁則由鋁合金變成了鋼制材料,這也是汽車中最為常見的用材。
而防撞梁作為一個結構件,車輛在設計的時候是有明確的強度要求,在滿足強度要求的情況下,相比鋼制的材料,鋁合金的會更輕,對整車的輕量化也會更好些,當然成本也會更高些,所以使用鋁合金的防撞梁會更加的厚道。
在車輛正面40%碰撞試驗中,滿分成績?yōu)?0分,全新一代漢蘭達獲得了16.883分的成績,所以在偏置40%的項目上仍有不小的提升空間。接著剛才的話題繼續(xù)延伸,由于碰撞中的載荷沒有得到很好的轉移和吸收,進而使發(fā)動機位移量過大擠壓到了防火墻。
我們可以看到撞擊側的防火墻存在著明顯的凹陷,并且看到一條較大的裂縫產生,這是因為轉向機柱同樣受到發(fā)動機的擠壓,出現彎折后再擠壓防火墻造成的,發(fā)動機在碰撞過程中并沒有起到積極的作用。
從而導致前排假人的腿部空間受到了較為明顯的擠壓,使前排假人的腿部造成明顯的失分,但是由于膝部氣囊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有效的緩解。而前排假人胸部以及后排假人頸部失分問題,主要由安全帶、氣囊等約束系統匹配問題導致。
午飯過后,我們來聊聊漢蘭達在正面40%碰撞試驗中,車輛的結構件都發(fā)生了哪些形變,以及前后排假人的失分點是如何造成的?而這也是各位網友較為關注的地方。
首先漢蘭達在本次偏置碰撞中得到16.883分,失分點主要是前排駕駛員胸部和小腿、副駕乘員胸部和左小腿、后排女性乘員頭部,其他部位均為滿分。
我們看到漢蘭達的前縱梁主體彎折形態(tài)合理,但我們認為并沒有達到撞擊力傳導的最佳效果。因為我們發(fā)現最前端的吸能盒潰縮量不算很大,而前縱梁根部存在焊點失效的情況,包括車輛的前艙底部以及車底縱梁都看到了不少結構膠開裂,以及前排地板止振板開裂的現象發(fā)生,說明碰撞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碰撞力傳遞到車身這些部位,導致發(fā)生形變。
此外,在車輛下部的傳力路徑中,我們看到全框式副車架通過外拓的處理,在偏置碰撞中對沖擊力進行很好的傳導,并且沒有出現副車架與車身連接處的螺栓出現斷裂的現象。我們在此前也展示了副車架前方的鋁制吸能盒,在行人保護中起到了較好的吸能效果。
我們先從未發(fā)生碰撞的這一側看起,分析漢蘭達在偏置碰撞中,碰撞力是怎樣進行傳遞和分散的?漢蘭達主要通過上中下三條路徑對沖擊力進行吸收和傳遞,上部路徑主要是水箱框架到Shotgun前端結構(前翼子板內側用于吸能的上邊梁),再傳遞到A柱以及下立柱。
中部路徑則是最為關鍵的力徑傳遞路線,先是由鋁合金的前防撞梁和吸能盒對能量進行有效的吸收,再通過強度依次遞增的前縱梁進行力的傳遞,再傳到后方的地板縱梁。
第三條傳力路徑則是通過全框式副車架的前橫梁以及縱梁對撞擊力進行有效的承載和吸能,再向后傳遞到漢蘭達的車身。接下來我們將通過撞擊側的形變進行更為直觀的分析。
經過前兩天的拆解,參加完正面40%偏置碰撞測試的漢蘭達基本拆解完成,今天主要針對車輛的失分點以及車身用料方面進行解析,并看看車輛在撞擊時的力是怎么傳遞的,車輛的防火墻以及乘員艙的結構有沒有受到沖擊等問題進行解答,我們將以圖文直播的形式為大家呈現。
今天的拆解工作基本完成,主要針對車輛的內飾部件進行拆卸,使碰撞后的漢蘭達已達到白車身的狀態(tài),可以十分清晰的看到車輛結構件以及覆蓋件的焊接總成。明天(2月24日)將主要針對車輛發(fā)生碰撞后的結構變化進行分析,并將漢蘭達的A、B柱等部件進行強度測試,大家可以持續(xù)關注。
接下來的時間將由太平洋汽車主編 李喆對今天的拆解內容做出總結,以及回答網友們所關注的問題,大家可以進入直播間參與互動~
全新一代漢蘭達的中控臺和線束基本拆卸完成,整車已經達到近乎白車身狀態(tài)。接下來我們將針對白車身的各個板塊,以及關鍵部件的解讀。
由于現場燈光的功率太大,居然跳閘了~趁著這個間隙,我給大家拍拍車門內飾板的結構,而車門做工的好壞也會對車輛行駛時NVH的特性產生影響。
在漢蘭達的前后門內飾板中,并沒有看到吸音棉等隔音材質的存在,對于噪音的控制還有待商榷。但是黑色護板的密封性較好,需要進一步的拆解才能夠看到加強筋的結構。
在細節(jié)方面,車門內飾板的卡扣上都配備了軟質的海綿墊圈,并且在揚聲器的周圍也有一圈海綿材質,能夠有效的避免與內飾板碰撞產生噪音。
碰撞后的轉向柱也已經拆卸下來,看到其采用了潰縮式的結構,類似收音機的收拉天線,這種潰縮可以將碰撞能量進行一定的釋放,但是撞擊后還是存在明顯的形變。
漢蘭達的座椅已經全部拆卸完成,可以看到下方鋪滿了用于隔音的毛氈,以及較為簡單的泡沫隔板,相比于PU發(fā)泡材質看上去稍顯廉價。
接下來就是針對漢蘭達的中控臺以及座艙線束進行拆解,才能看到車輛下方的強化結構。
漢蘭達的頂棚也已經拆卸下來,可以看到車頂中間位置的橫梁,與B柱連成一個封閉的整體,在車輛側碰或者側翻時,為乘員艙提供大部分的剛性支撐。
車輛頂棚也采用了吸音棉對于噪音的吸收,可以消除一定的雨水擊打聲,頂棚也起到一些隔熱的作用。
當我們把電池包上方較厚的毛氈移開之后,就能夠看到下方電池組的真容。由于電池包安裝在了車輛的地板橫梁之上,對于側圍起到足夠的支撐作用,并且電池包的橫向寬度是小于座椅的寬度,所以并沒有太多的防護結構也都情有可原。
畢竟電池包的位置處于后排乘員下方,如果電池包都受到侵入的時候,做多大的防護措施,并沒有產生實質性的意義。
而全新漢蘭達也在側面碰撞測試中取得了滿分的成績,所以車輛在受到側向載荷時并沒有發(fā)生較大的彎曲失穩(wěn)。
漢蘭達的后排座椅已經拆卸完成,底板內側等部位都貼有瀝青阻尼墊,并在底板的外側噴涂PVC涂層,這些都是較為常見的隔振措施。
全新漢蘭達作為一臺油電混動車型,動力電池組安裝在了第二排座椅下方,并且在電池包的后方還做了單獨的強化結構,在車輛乘坐安全區(qū)受到擠壓時,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
從而可以看到車輛的前后部分則主要作為緩沖吸能區(qū),是允許在前后碰撞時發(fā)生較大的形變,使乘員身體上的力和加速度不超過規(guī)定的忍耐極限。
今天主要針對漢蘭達的內飾進行拆除,包括車輛座椅、中控臺、頂棚等內飾覆蓋件,只保留車身結構件及覆蓋件焊接總成(白車身),工程師團隊正在討論具體的實施方案,大家稍等片刻~。
感興趣的網友可以進入我們的視頻直播間觀看,不方便看視頻直播的朋友們,圖文直播也將持續(xù)更新~
今天的拆解工作基本完成,主要把新一代漢蘭達的車身覆蓋件以及前后橋進行拆卸,把整個車身的總體結構進行全面的展示。明天(2月23日)則主要針對車輛中控屏、儀表盤、空調面板等內部位置進行拆解,從被動安全和用料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解讀。
接下來,我們將針對首日的拆解工作進行視頻直播,歡迎各位網友在直播間參與互動。
由于發(fā)動機的前后懸架與車輛的副車架相連,為了更加方便的進行拆解,所以工程師們直接將把漢蘭達的前后橋從車身分離。
全新一代漢蘭達的前懸架為麥弗遜式,后懸架則是多連桿的形式。懸架的下控制臂依舊是由兩層鋼板焊接成的封閉截面控制臂,與鑄鐵材質的下控制臂相比,從視覺上來看更顯單薄。我們也看到漢蘭達的后橋電機并沒有發(fā)生損傷,偏置碰撞的受損點主要還是集中在車頭部位。
此外,后懸架下控制臂上同樣安裝了樹脂護板,可以起到整流罩的作用,降低一定的風阻和噪音。
我們把視線從漢蘭達的車頭轉移到車尾,車身后部的防撞梁使用了雙弓形的高強度鋼材設計,并沒有采用鋁合金的材質,可以提高結構的剛性和硬度,卸力吸能的作用就只能交給后車了。
漢蘭達的排氣系統也已經拆除完成,接著就是將發(fā)動機從發(fā)動機艙中分離,但是由于較為嚴重的碰撞潰縮,拆卸過程并沒有想象的那么輕松。
在車輛的前保險杠和水箱拆除之后,發(fā)動機的真容已經完全的展示出來,可以看到發(fā)動機并沒有發(fā)生較大的損傷,只是由于單側的碰撞受力,產生了一定的偏移。
全框式的副車架結構與上一代漢蘭達基本保持一致,碰撞側的結構產生了較大的彎折,很好的化解了碰撞沖擊力。我們也從另一側的結構中看出,車輛在偏置碰撞中通過焊點或者材料的不同,分散了部分撞擊能量和抵御車身的變形。
漢蘭達的前保險杠在工程師的努力下,已經完全的拆卸下來,而至于防撞梁是選擇鋁材還是鋼材,只是針對不同特性之間的取舍,如果只是從成本來說,鋁合金的價格肯定更貴一些。
我們再來到沒有發(fā)生碰撞的這一側,蜂窩狀吸能盒雖然沒有壓潰誘導槽的設計,這樣可以在槽內使得撞擊力度更好的被分散。但是其鋁合金的設計,碰撞吸能的效果也會更好,增強了前部碰撞時的潰縮能力,進一步保護行人。
漢蘭達的車輪以及車身覆蓋件基本拆卸完成,車頭部分的內部結構已經完全的裸露出來??梢钥吹脚鲎矀劝l(fā)生了明顯的潰縮,鋁合金防撞梁包括后邊的吸能盒通過變形和潰縮吸收了一部分的撞擊力,相比于沖壓鋼板材質擁有更好的可塑性等力學優(yōu)勢,以及對重量進行了控制。
車輛的水箱部件也發(fā)生了內凹,可以看出碰撞時的威力巨大。此外,我們看到發(fā)動機兩側的結構保持一致,碰撞側的翼子板安裝梁在撞擊中擁有較好的能量吸收。
接下來就是進行防撞梁的拆解,不過由于防撞梁已經發(fā)生了變形,不能通過簡單的螺栓拆卸,所以只能進行切割處理.......
漢蘭達的車門(包括主駕駛位車門)拆卸還是十分的輕松,并沒有遇到哪些困難。而細心的網友發(fā)現,在車輛副駕駛側車門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凹陷,這只是碰撞車輛在轉運過程中受到的損壞,并不是正面偏置40%碰撞試驗所造成的。
主駕駛位車門拆卸后,我們可以看到主駕駛位膝部氣囊上存在明顯的留彩現象,說明碰撞過程中假人的膝部與氣囊發(fā)生了接觸,起到了較好的緩沖作用,避免膝蓋直接撞擊內飾板,接著就是輪胎的拆卸。
隨著風炮聲的響起,漢蘭達拆解工作正式開始,率先進行拆解的是車輛的四門兩蓋。首先需要拆掉車門鉸鏈上的固定螺栓和連接螺栓,并在卸下車門之前,保證所有的電線已經拆除,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損壞。
我們的拍攝天團正在緊鑼密鼓的準備當中,工程師團隊也在耐心的等待之中,事不宜遲,拆解工作即將開始!
此次所要拆解的漢蘭達已經來到了拆解場地,拆解工程師正在進行最后的拆解準備,并在接下來的拆解環(huán)節(jié)中,率先拆卸車輛的四門兩蓋。
而我們看到經歷過正面偏置40%碰撞試驗的漢蘭達已經面目全非,前防撞梁因為局部受力發(fā)生了嚴重的變形,吸能盒也產生較大的潰縮。
前段時間,我們在中汽中心C-NCAP試驗場的現場,以獨家媒體的身份觀看了全新一代廣汽豐田漢蘭達的正面40%重疊可變形壁障碰撞試驗,也有很多的網友跟隨我們的鏡頭一起觀看了碰撞試驗的全過程。
雖然整個碰撞試驗過程已經毫無保留地展示,但還是有很多網友在直播過程中提出了各種疑問,比如試驗車輛撞成這個樣子還安全嗎、這車頭都快撞沒了為啥還說它的保護比較到位等問題。
所以為了彌補當時的遺憾,我們決定斥資把經歷過正面偏置40%碰撞試驗的漢蘭達三號車買了下來,進行一次深入的揭秘拆解。
本文將以倒序方式(最新內容在文章上方)為大家揭秘漢蘭達拆解全過程,并在這三天時間里展示拆解過程中的一點一滴,歡迎大家在評論區(qū)留言互動!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即可進入交流群
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