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信片本來是一種無需加套信封的信函,可如今它的通信功能逐漸在退化,但同時卻客串起了新角色,成了企業(yè)產(chǎn)品防偽卡、景點門票、導游圖……明信片變得越來越“不務正業(yè)”了。
本市有一家生產(chǎn)汽車防凍液的廠家,長期為產(chǎn)品被假冒而叫苦不迭。為了防偽,企業(yè)動了不少腦筋,可居然“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產(chǎn)品的激光防偽標識竟然也被仿冒。后來
該廠了解到,郵資明信片上的郵資憑證,是國家的一種特殊貨幣,它的印制和管理與人民幣相同,仿冒郵資憑證與制造假幣屬于同一性質的犯罪行為,于是廠家便向市郵政局定制了企業(yè)郵資明信片,并在每一件產(chǎn)品的包裝內(nèi)都附上一張,作為防偽憑證。這一招真靈,假冒貨沒有明信片這張“身份證”,一下子就原形畢露了,企業(yè)從此從疲于打假中脫身。
和這家防凍液廠家不同,外灘行人觀光隧道管理部門看中了明信片具有的紀念收藏特性,他們要求市郵政局為他們制作了觀光隧道門票式明信片。游客購買到門票式明信片,副券撕掉后,明信片就成了可供游客永久收藏的紀念品。
不久前,太平洋保險公司也打上了明信片的主意,他們和郵政局聯(lián)手,推出了保險明信片,實寄明信片的收寄人簽名后,明信片就是一份個人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的保單,收件人即是被保險人。
信息社會里,通信功能弱化了的明信片,正在變成“城市名片”和“企業(yè)名片”,承載著更豐富的信息,發(fā)揮著更多樣的用途。明信片如此拓展功能,在郵政部門看來,是一種必然。(本報記者徐斌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