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 印第安納賽道
比賽場次 | 首次舉辦 | 最后舉辦 | 15 | 1950年05月30日 | 2003年09月28日 | 晴天 | 陰天 | 雨天 | 9(60%) | 4(26.6%) | 2(13.3%) | 桿位記錄 | 創(chuàng)造者 | 創(chuàng)造時間 | 1:10.79 | M.舒馬赫(法拉利) | 2002年09月28日 | 單圈記錄 | 創(chuàng)造者 | 創(chuàng)造時間 | 1:11.47 | M.舒馬赫(法拉利) | 2003年09月28日 | 比賽總時 | 創(chuàng)造者 | 創(chuàng)造時間 | 1小時31:07.93 | R.巴里切羅(法拉利) | 2002年09月29日 | 奪冠最多車手 | 首次奪冠 | 最后奪冠 | B.范科維奇(2) | 1953年05月30日 | 1954年05月31日 | M.舒馬赫(2) | 2000年09月24日 | 2003年09月28日 | 奪冠最多車隊 | 首次奪冠 | 最后奪冠 | K.K.車隊(5) | 1950年05月30日 | 1955年05月30日 |
[賽道介紹]
Indianapolis這個賽道最初是以超過300萬塊磚頭所砌成,因此"磚廠"之名不脛而走,啟用于1909年,并在1961年改鋪柏油路面,更在1950到1960年之間舉辦過十一次的F1 GP大賽,是一個相當(dāng)有歷史的賽道。為了添加2000年一級方程序大賽的計劃,Indianapolis賽道再次修改,在原本橢圓形的賽道范圍內(nèi),增加了新的路線,并將以順時鐘方向替換傳統(tǒng)的逆時針方向起跑。
盡管這只是Indianapolis賽道重新舉辦F1的第2年,但是著名的Indianapolis 500大賽卻是每年舉辦,雖然這個比賽跑的不是F1賽車,但卻也很少F1的車手在這里比賽,過去僅Alberto Ascari、Lloyd Ruby、Troy Ruttman與Rodger Ward這幾位GP車手曾經(jīng)參加過Indianapolis大賽。過去美國GP曾經(jīng)于達(dá)拉斯、拉斯維加斯、長堤、鳳凰城以及Indianapolis舉辦過,自從1991年于鳳凰城舉辦最后一次GP后,在暌違了9年之久,美國GP于2000年重返F1,首場的勝利由M.Schumacher獲得。
通過以磚頭所砌的起跑線之后,賽車以6檔320km/h的高速沖向第一個彎道,隨后就進(jìn)入橢圓形賽道內(nèi)部的多彎部分;大腳煞車減速到2檔96km/h通過第1個彎,小補(bǔ)油門后再減速到2檔88km/h通過第2個彎道;然后加油門以4檔210km/h通過第3個高速彎道,接著減速到4檔128km/h過第4個彎,加速到4檔225km/h,又減速到4檔168km/h過第5個彎;一小段加速之后來到兩個2檔的連續(xù)彎道,先以120km/h通過第6彎,然后以112km/h通過第7彎;然后是一段不短的直線道,賽車可達(dá)6檔296km/h;接著進(jìn)入速度更慢的路段,先是急煞車到3檔120km/h通過第8彎;接著是兩個時速僅有2檔80km/h與96km/h的第9、10彎,接著加速到3檔128km/h通過第11彎;到此準(zhǔn)備進(jìn)入橢圓形賽道部分,賽車以近乎全油門狀態(tài)通過第12與13彎往終點沖去。
[過往冠軍]
2002 :巴里切羅 [法拉利] 2001 :哈基寧 [麥克拉倫] 2000 :邁克爾·舒馬赫 [法拉利]
作者筆名 |
簡短內(nèi)容 |
發(fā)表時間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