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車市里來風云變幻,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車市新聞,我們應該如何解讀?與其在是是非非內糾纏不清,不如聽聽PCauto如何“有一說一”:
圖為:華晨駿捷
伴隨著中國汽車企業(yè)走出去的過程,他們在中國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的編年史上書寫著一頁又一頁的篇章。近些年,中國汽車企業(yè)在產品出口歐美和在國外建廠實現產品本土化的的過程中遇到了無數這樣那樣的問題,其中既有自身準備不足的原因所在,也不乏別有用心之人的百般刁難,在經歷了一項項技術壁壘的沖擊之后,在國外汽車業(yè)者對中國轎車開始表現出憂心忡忡的復雜心理作用下,我們的自主品牌突然發(fā)現除了要應對種種的非關稅壁壘的阻隔,接下來還要面對來自國外同行和媒體的嘲諷與質疑。
在巨頭們的嘲笑聲中迅速成長
來自他人的冷言冷語是每個處于成長過程中的人都要經歷的一件“平常事”,尚處于起步階段并勇敢邁出國門的自主汽車品牌亦是如此。翻看世界汽車的發(fā)展歷史,來自亞洲的后起之秀們也都經歷了這樣一個時期。美國《汽車》雜志創(chuàng)辦人大衛(wèi)·戴維斯說:“也就在不算太長的時間前,沒有人相信日本人會在美國建汽車廠”。當年管理大師艾柯卡也曾嘲笑過日本人,“但他們最后還是來了”。我們的近鄰——韓國更是如此。
縱觀韓國車的發(fā)展史,基本上也只有短短30年的歷程。而80年代中后期初試美國市場后,低廉的現代汽車吃到了自己質量不佳的苦果,在短暫的熱銷后隨之而來的便是美國人的嘲笑與譏諷!艾F代車,只有推它才會動,而且是在下坡的時候!边@樣的“惡語”便是那時留下的。即便到了九十年代末,在美國同樣有讓韓國人聽起來刺耳的聲音。例如在美國著名夜間脫口秀節(jié)目主持人戴維·萊特曼在節(jié)目中就開玩笑說,世界上最倒霉的10件事,其中第8件,就是坐現代車。
而現在,他們又將嘲笑的對象選在了近日頻頻亮相的中國車和中國企業(yè)身上。有人說你的概念車外表怪異,有人說你的產品質量不敢恭維,也有人說你們不知趣的領導總在美國汽車行業(yè)的巨頭們面前班門弄斧,這里面有些是故意刁難,有些卻也是不爭的事實。然而我們廠家的自信心大可不必因此而受到挫傷。在邁出國門的第一步后,我們的自主品牌所要走出的絕不僅僅是一條產品之路,而是一條品牌之路,不要再妄想站穩(wěn)腳跟后再重塑品牌,這樣只能重走韓國人的老路。在嘲笑聲中打造我們自己名牌產品,用質量和信譽來堵住這些人的嘴便是最好的回應。
低成本制造+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 中國汽車企業(yè)的新機遇
雖然我們的品牌與產品還遠遠夠不上一支力量、一種風格,但卻讓西方的同行隱隱感受到了自己的市場當初被日韓企業(yè)豁開的那個大口所帶來的陣痛。韓國汽車最初打入美國市場時靠著低廉的價格令美國的消費者心動,而在這方面恰恰也是中國企業(yè)的優(yōu)勢。從目前來自北美和歐洲市場的“震動”可以看出,巨頭們還是不希望在21世紀的今天重蹈輕視日韓整車制造廠商的覆轍。我們可以將對方的抵觸情緒看作是“恐慌”之后的連鎖反應,畢竟誰也不能阻止中國汽車的崛起和國際化的趨勢。雖然許多分析家都認為在未來的3-5年內中國的轎車產品不會對歐美市場產生太大的沖擊,但不可否認來自中國的聲音已經引起了他們的高度關注。
近年來,在中國的廣大土地上很多的企業(yè)依賴于技術移植,基本上放棄了產品的原創(chuàng),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家自主品牌依舊堅定地舉著創(chuàng)新大旗。與國際知名的大品牌大集團相比他們確實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在活躍的車型研發(fā)過程中對核心技術的掌握依舊缺失,很多產品還停留在對國外車型的二次研發(fā)水平上。但對于一些主流的企業(yè)而言,他們已經用很短的時間擺脫了一味仿制的不歸之路,并充滿自信的將自己的產品和對車的理解勇敢的拿到國外諸多“前輩”企業(yè)的眼前試比高低,不管你把它看作是炒作還是嘩眾取寵,都是需要巨大的勇氣和自信的。
曾記得有人這樣評價,汽車工業(yè)起源于德國,起步于法國,普及于美國,成熟于日本。那我們不禁要問未來是不是屬于我們呢?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太平洋汽車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擅自轉載!轉載請注明出處,否則一經發(fā)現,必將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