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原因:主導權缺失之害 豐田公司的經營
理念中有一條,叫做“消費者第一,
經銷商第二,
豐田第三”。在廠家與經銷商的關系中,廠家總是處于主導地位。首先,專賣權被當作了恩賜,經銷商為了獲得廠家的授權不僅要投資幾千萬元,并且還不得不花重金拉關系。其次是當廠家?guī)齑娲罅糠e壓時,經銷商總是不得不替廠家分擔壓力,最后導致市場價格的無序競爭。比如經銷商為了拿到緊俏車,就不得不接受廠家搭配的不緊俏車,然后將不緊俏車以成本價賣出,只為了多拿一些緊俏車。另外,廠家對渠道的控制不僅表現(xiàn)在將專賣權和緊俏車“恩賜”給經銷商,而且表現(xiàn)在售后零配件的“發(fā)放”大權也掌控在他們手里,如果不聽話,就暫停給你供貨,讓你失去客戶。
經銷商另一個無法自控的主觀原因就是廠家盲目擴張銷售網(wǎng)點。廠家為了占有大的市場份額,自然希望“多子多孫”,品牌
4S店遍地開花,銷售網(wǎng)點的擴張速度遠遠超過了銷量的增長速度。一旦車市出現(xiàn)急剎車,經銷商一個月的銷量根本無法滿足其生存的需要。
北京中聯(lián)汽車交易市場總經理張超為記者算了一筆賬,4S專賣店如果不核算其維修和配件供應的功能,只計算其銷售和服務的功能,其土地攤銷費用、展廳折舊費用,及各項物業(yè)管理費用,總計大約每年200萬元以上(北京地區(qū))。如果不算廣告及人工等費用,一個月的開銷在17萬元左右。如果以目前銷售一輛車只有平均5000元左右利潤的話,每個月必須賣掉34輛車才能不虧,34輛以上才能有所盈利。而一些小品牌目前全國一個月的銷量僅幾千輛甚至幾百輛,這對于成百的經銷商來說,顯然銷量根本無法達到盈虧的平衡點。
另一方面,廠家對4S店的建造小到一張辦公桌的擺放、洗手間潔具的品牌都要過問,一時間“高成本、大制造”成了4S店的代名詞。據(jù)介紹,一般情況下,建中高檔轎車的4S店,固定投資得在2000萬元左右,建一家經濟型轎車的4S店,最少也得1000萬元以上。同時,還必須有1000萬元左右的流動資金。
“我覺得
北京汽車流通領域投資過熱,確實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北京汽車流通協(xié)會會長盧錦華在談到汽車市場時稱,北京1年的汽車銷售總量不過30萬輛新車,像現(xiàn)在這樣有上千家汽車經銷商,幾十個汽車市場,已經大大超過北京市場的實際需求。因此,車市的急剎車正好給了經銷商好好反省的機會,對于整個汽車流通領域來說未償不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