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實上這個統(tǒng)一的大體系不但遲遲未能建立,還反而走向了多頭管理的泥潭。
2001年,國家機械工業(yè)部撤銷后,汽車行業(yè)的管理職能轉到了國家經貿委,而汽車項目投資又歸國家計委主管。國家發(fā)改委成立之后統(tǒng)一了投資和管理職能,但質檢總局又于去年推出了“3C”強制認證制度。至此,國內汽車準入形成三道門檻:一是《公告》管理,即上了《公告》的產品才能生產和銷售;二是汽車產品必須符合強制性產品認證(“3C”)要求,否則不得生產和銷售;三是產品要符合國家排放法規(guī),必須單獨上一個“環(huán)保目錄”。
這三項準入分別由國家發(fā)改委、國家認證認可監(jiān)督管理委員會(簡稱認監(jiān)委,為質檢總局下屬機構)、國家環(huán)保總局管理。而其中除了
排放標準相對獨立之外,另外兩項的檢驗項目和內容幾乎完全一致。
這種三元格局的多頭管理引起業(yè)界人士廣泛質疑,道理很簡單,既然“3C”認證幾乎完全承認《公告》的檢驗結果,為何要多此一舉?
業(yè)內人士認為,作為汽車產品認證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眼下的這個汽車召回制度的出臺,沒有改善上述的多頭管理狀況。
2002年上半年,國家科技部委托人民大學法學院、中國標準研究中心等單位,聯(lián)合成立了國家軟科學課題組,研究召回制度的制定,而質檢總局作為主管部門,積極參與了制定過程。當年10月,質檢總局向社會公布了6000字的草案,征求各界意見。
當時社會各界認為這意味著召回制度很快就將推出,甚至有媒體稱,2003年將是中國汽車召回元年,但整個2003年卻是只聽樓梯響,不見人下來。
據(jù)一位起草組專家介紹,實際上方案修訂工作并不復雜,之所以遲遲不能出臺,一來不少汽車企業(yè)有一定的抵觸情緒,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部門之間的職權需要協(xié)調。
事實上,細究召回制度頒布的臺前幕后,這既是一個消費者的勝利,也是各方面利益相互博弈妥協(xié)的產物。 強制認證為何無奈
顯而易見,汽車召回制度希望在不觸及存量問題的情況下,用增量來彌補制度缺位。但這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個公平性的問題。
正如上文所言,國際上
通用的兩種認證制度,要么是限制準入,自愿召回,要么是放開準入,強制召回,這其中的核心點在于,作為汽車管理體系的兩個主體——政府和
廠商共同承擔相應的權利和義務。而現(xiàn)在我們的游戲規(guī)則是強制認證加強制召回,盡管日本等汽車大國也是采用這種規(guī)則,但在路徑選擇上耐人尋味。
一位汽車界的老專家指出,新車上市階段已經強制審核,合格后方可投產,一旦出現(xiàn)問題,政府有關部門卻不承擔任何責任,企業(yè)必須完全承擔召回義務,游戲公平性何在?
對此,起草組一位成員的解釋是,之所以要在強制認證的基礎上加上強制召回,是因為強制認證制度施行幾十年以來,事實證明無法完全解決問題,一來無法保證車輛安全性,二來出現(xiàn)缺陷汽車之后大部分廠商并無召回動力。“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僅僅出臺一個自愿召回制度,或者僅是一個指導性意見,你覺得會有效果嗎?”
那么,為什么一個施行了20多年的強制認證制度不能解決問題?一位國家級汽車檢測機構人士說,檢測機構作為新車上市之前的把關者,只能對企業(yè)送審的樣車檢測,不可能確保整批汽車的質量,更何況一輛汽車上萬個零部件,某些問題只會出現(xiàn)在極端狀況,檢測機構在事前也無能為力。此外,在生產一致性保證方面,檢測機構沒有權利去抽查企業(yè)的后繼生產情況,而國家也沒有專門的相關部門來進行這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