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Made in China”,人們的第一反應經(jīng)常會落到“便宜”二字上。誠然,在現(xiàn)階段中國制造業(yè)的競爭力和比較優(yōu)勢確實某種程度上源自于低價格。在國際市場上中國人用價格低廉的紡織品、家電、粗加工產(chǎn)品一路攻城掠地、無往不勝。但這種“低價戰(zhàn)略”一經(jīng)被跨國公司掌握,也會成為令民族品牌頗為忌憚的“利器”。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推進,跨國公司紛紛采取本土化戰(zhàn)略,成本大幅降低,諾基亞的價格洗牌、戴爾的低價掃蕩,都曾令自主品牌深感壓力,F(xiàn)如今,在華的國際汽車巨頭們,也悄然對剛剛嶄露頭角的自主品牌開始了新一輪的價格打壓,企圖用壓縮利潤空間的手段,扼殺掉這個“將來最危險的敵人”。面對汽車業(yè)的“聯(lián)合國軍”,中國汽車的自主品牌是否能打贏這場價格阻擊戰(zhàn)?
今年的車市,新春伊始,就隱隱地有股火藥味,先是
捷達傳言要降到六萬,然后是依蘭特價格的大幅縮水,
標致307、
日產(chǎn)天籟、
polo、
本田飛度等也均有幅度不同的
降價。這些外國的汽車企業(yè)已經(jīng)認識到了中國自主品牌的威脅,這些跨國
廠商深諳“敵人都是自己培養(yǎng)出來的”這個道理,眼見自主品牌羽翼漸豐,不約而同地選擇了“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策略,用壓縮價格空間的方法來打擊自主品牌,企圖以此來絞殺中國自主品牌這個未來最可怕的敵人。在高檔車的市場劃分完成后,
微型車、緊湊型轎車也成了汽車列強們搶奪的肥肉,被越來越多合資品牌視為新的利潤來源。這對剛剛在5—10萬價格區(qū)間市場站穩(wěn)腳跟的自主品牌來說,構成了巨大的威脅。
在這場價格戰(zhàn)中跨國公司分為兩個陣營,即以
德國大眾為首的歐美車系陣營和以
豐田、
現(xiàn)代為代表的日韓車系陣營。歐美車系陣營中的德國
大眾是絕對有市場影響力的,2004年將中國車市帶入“冰河期”的是大眾,2005年 “颶
風行動”讓眾多廠商或明或暗的紛紛“優(yōu)惠”的也是大眾。但是,德國車的成本太高,這是不爭的事實,經(jīng)過了兩年的折騰,南北大眾都已是元氣大傷,再壓縮利潤就會“賠本賺吆喝”,所以在價格戰(zhàn)上歐美車系充其量不過是用自己的市場影響力搖旗吶喊一番,虛張聲勢而已。
中國自主品牌的真正對手是日韓系的車。眾所周知,日韓系的車在世界上就是以廉價為賣點的。現(xiàn)在中國自主品牌的崛起令日韓車商們食不甘味。自主品牌不僅在中國搶奪著日韓車的市場,
奇瑞在北美緊鑼密鼓地部署,
吉利頻頻亮相國際車展,讓日本人、韓國人認識到一個可怕的敵人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成長。而中國的自主品牌一旦強大,日韓車賴以競爭的籌碼將大大減輕。因此,日韓車對于自主品牌的價格戰(zhàn)也是背水一戰(zhàn)。
價格是這場戰(zhàn)爭的主要武器,這也曾經(jīng)是日韓廠商持之和歐美廠商爭鋒的堅兵利器。但是面對中國的自主品牌,日、韓車企在價格上的優(yōu)勢都土崩瓦解了。因為在價格上,自主品牌更有優(yōu)勢。降價首先要降成本,對于合資車來說,其成本大致分為兩塊,一為直接成本,即原材料、工人工資等,另一為間接成本,即提交外方母公司的利潤、品牌使用費、專利使用費等。而對于自主品牌來說,間接成本顯然要遠遠低得多。所以真正能做到“價低質不低”的只有自主品牌能做到。
就在去年,自主品牌的領軍企業(yè)
奇瑞將全線產(chǎn)品進行調價,率先阻擊國外品牌的價格攻勢,在各個細分市場樹立“價格標竿”,
東方之子的99,999元、
旗云的55,555元,
奇瑞QQ的33,333元都是極具市場殺傷力的,今年的A520更是
A級車安全、價格的“雙標竿”。與這些合資廠商展開了一場“價格阻擊戰(zhàn)”:在節(jié)油性上,
旗云已經(jīng)打敗了日本車,在安全性上,現(xiàn)在的A520和
東方之子也能和歐美車相抗衡了,而A520用標竿般的性價比優(yōu)勢對“新三樣”、“精三樣”、“超新三樣”的沖擊,更讓國外品牌看到了中國汽車的綜合實力。
在消費者日益成熟的今天,“性價比”才是選車的關鍵。而今,在價格上自主品牌已經(jīng)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并且這場“價格阻擊戰(zhàn)”的第一槍已經(jīng)打響,相信自主品牌以高用性價比贏得市場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