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目標未達成/58冠終結 長城神話不再?
SUV以前是長城一家獨吃,后來來了長安,廣汽,然后寶駿,上汽,吉利全進來,都瞄著H6的緊湊級別。車型太多,競爭太激烈。H6面對博越、RX5、GS4這些越來越強的競爭對手,就有點力不從心了。
過去10年是中國SUV市場的飛速發(fā)展期,長城的高速發(fā)展和SUV市場幾乎是劃等號的。未來SUV紅利逐漸褪去后,長城的銷量增長可能也會停下腳步,那個時候,長城下一個增長點是什么?
WEY品牌在2017年下半年才開始售賣,而且還有爬坡期。但投入是全年連續(xù)的,因為研發(fā)、制造、人力、營銷都要糧草先行。還要為18年新上市的車做很多提前投資(18年WEY要出4款車,3燃油1新能源。)所以WEY可能是17年財報不佳的一個實際拖累因素。WEY在終端實際售價很高,賣一臺可以頂幾臺哈弗。
WEY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也踩著H6、H7在前行。把造型做的更好一點,把客戶感知價值做的更極致一點,客戶體驗再提升一點,這些可以幫助WEY在銷量上做到不失敗。
即便是WEY算是當今自主品牌向上走的成功例子,但若WEY想在自主高端領域復制哈弗的輝煌嗎依然是癡人說夢。如今WEY所面臨的競爭環(huán)境與當年的哈弗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WEY品牌目前在導入期,市場有一個接受過程,預計未來2年內還不會進入收獲期;品牌導入期也需要更多的營銷費用鋪墊。WEY作為高端車型,因此本身初期的研發(fā)成本也會更高,甚至被迫在初期賠本賺吆喝。
哈弗起家的年代,只要將一款SUV推出市場,就能把車賣出去。如果能把價格做下來,基本就能賺的盆滿。所以那時候,沒人提自主研發(fā)的重要。行駛品質,制造品質,乃至動力都不重要,只要能開就成。廠家不重視,消費者也不重視,價格才是王道。
這就使得長城在長期以來對研發(fā)方面的不夠重視,并沒有拿出足夠的利潤反哺到研發(fā),導致產品力早已被對手超了幾條街。我們知道,長城沒有任何外資或者合資靠山,僅僅拿出3%左右的營收作為研發(fā)支出顯然是不夠的,而且逆向研發(fā)的帽子一直摘不掉。
現(xiàn)在,長城終于開始提高自己的研發(fā)投入比例,從3%到3.7%只是一個開始,雖然已經晚了,但總比沒要強。新能源方面的投入,以及自動駕駛的布局,長城的研發(fā)占比肯定會越來越重。憑借著長城豐厚的身家,還是足矣支撐新一輪的研發(fā)投入來熬過這段寒冬。
此外,上面說過,WEY作為自主高端品牌想要走得更遠,必須還有自身硬實力,而不是單純靠顏值。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